2016年6月11日,是全国第11个“文化遗产日”。在重庆江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,与吃有关的非遗,就有7项。
江北的非遗,其文化精髓渲染纸上,为今人讲述历史。也在杯盘碗盏间、砖土灶头上蒸煮出满满一镬人间真味。
让我们一起领略江北特色菜的乡土情怀、特色小吃的鲜香醇美……
鱼嘴黄豆花:“白”“嫩”“绵”“烫”“延久不老”
豆花搭在碗口上不裂,筷子拈起来挂线不断,豆花吃完后余下的窖水清澈……说起这碗传承一百余年的黄豆花,不少顾客都津津乐道。
“黄豆花的技艺从我曾祖父开始。”黄豆花第四代传承人黄小均介绍,他的爷爷黄春林从曾祖父承袭手艺后,就在鱼嘴河边开办一家和平食店,以豆花为主。1958年公私合营为“三八食店”,1963年体改更名为随园食店。
因制作人姓黄,食客亲切地称为“黄豆花”。并因一白、二嫩、三绵、四烫、五延久不老的特点,声名远播。
经过代代相传,黄小均继承了“黄豆花”的手艺。在鱼嘴镇福居公租房对面开办黄豆花饭店。
黄小均总结制作要领,“分季节,讲卫生,磨滤好,胆水轻;还窖水,要加温,停旺火,保鲜嫩”。
制作技巧
1.去杂浸池。先去杂质,浸泡磨瓣去皮;
2.磨浆。磨浆选用沙井水;忌酸、碱、盐的沾染;
3.点卤。在涨浆里加入少许生浆,去浮沫。胆水用清水冲淡,螺旋式点浆,先少后多;
4.压榨。当窖水显清、豆花成团时,去浮沫,用筲箕压榨,捞出多余窖水,将豆花划分,还回多余窖水,加旺火烧涨。
江北熊鸭子:餐桌上的大菜
说起江北熊鸭子,人们就会忍不住微张嘴巴,回味咬下鸭肉那一刻的味蕾惊喜。细嫩松软,爽口化渣,回味悠长。
“江北熊鸭”始于清宣统一年(1908年)。当年,江北有个叫熊汉江的小商贩,常挑着担子在街头巷尾出售熏鸭。
不少酒馆、餐厅都找到熊汉江订货。生意兴隆,就有很多商贩仿制。熊汉江用金色的纸剪成“熊汉江”3个大字,贴在玻璃柜内,后来人们打趣叫“金字熊鸭”。
上世纪50年代,熊汉江的侄子与5个合伙人,使用“熊鸭子”品牌。1956年,政府重视“熊鸭子”品牌,将其纳入全民所有制企业进行生产。公私合营后,合并到了江北区食品公司,“熊鸭子”也开始了规模化生产。
但随着竞争激烈,销售模式滞后、机制老化、人员众多,熊鸭子于2008年停产。
2011年,熊鸭子的第四代传承人欧剑与江北区食品有限公司协商恢复“熊鸭子”生产。2012年,实现试生产,熊鸭子开始重出江湖。
制作技巧
1.制料。八角、花椒等传统佐料,甘草、陈皮、肉桂等十几味中草药制成料;
2.码料。左翅、右翅、鸭脖、鸭腿多放佐料;
3.熏烤。用青杠柴熏烤。忌用明火,做到勤翻动,待鸭体皮较干硬时出炕;
4.蒸制。烤鸭出炕后,用清水洗去鸭身尘污,放入蒸笼内,旺火急蒸30~40分钟,出笼冷却刷上花生油。
巴江水毛肚火锅:牛毛肚从屠宰场到餐桌不超过2小时
毛肚、鸭肠、金针菇……挑剔的吃货想要品尝多样化的菜品,火锅无疑是首选。当滚烫翻滚的麻辣味锅底噼里啪啦的烧开,烫上一块牛毛肚,鲜嫩的口感顿时充满整个口腔。
巴江水毛肚火锅的雏形“水八块”,由重庆船工的“开船肉”—“鸡八块”发展而成。
清朝末年,巴江水毛肚火锅传承人在嘉陵江边将“鸡八块”吃法与北方火锅涮煮方法嫁接,在铁锅下生小炉灶,吃的每人占一格,加调料,烫牛肉、牛杂等。价格大约为一个铜板八片牛肉,所以称“水八块”。
如今的菜品已扩大到家禽、水产等。在原基础上,发展到清汤火锅、鸳鸯火锅、啤酒鸭火锅等,还有为外国人准备的西洋火锅。
该火锅的牛毛肚着重体现一个“鲜”字。全部使用水牛毛肚。毛肚从屠宰场到端上餐桌,整个过程均不得超过2个小时。
制作技巧
1.吊汤。将牛骨、牛肋栈肉大火烧沸,拣去浮沫,改用小火慢吊,最后捞去骨肉;
2.炒制火锅底料。豆瓣、干辣椒、花椒、冰糖等按比例调制炒制;
3.出锅熬味。老姜、大蒜、火锅底料、掺进原汤,用大火烧沸,再将醪糟、川盐、冰糖熬制。
江北肉汤圆:有情调的汤圆
谁都知道,汤圆是甜的,但在我们江北却有一种咸味的汤圆,它就是“江北肉汤圆”。肉皮香Q弹牙,汤汁浓稠鲜香。曾经不少人为了尝一口正宗的肉汤圆不惜长途跋涉而来。
民国年间,江北城有一个姓蔡的婆婆独家经营一家肉汤圆店,生意红火。
蔡婆婆的技艺是祖传的。当时,市民王正蓉为她当帮工,她见王正蓉老实,做事踏实,就将技术传授于王正蓉。
解放后,王正蓉参加了集体饮食店。1957年,肉汤圆被人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情调,服务少数人,被迫停做。
改革开放后,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变化,王正蓉又重操旧业,服务老百姓。
制作技巧
1.制面皮。糯米磨成浆,挤压干后再反复搓揉,至柔和;
2.制芯。用五花肉,剁成浆,加百分之十配料,均匀拌合;
3.配料。姜米、藕粒、香菇粒等,选其中一种,少量韭菜段。用油翻炒至八分热,再放料酒、酱油;
4.制原汤。以筒子骨、豆芽、墨鱼、金钩为主,配以葱、姜、花椒辅料。大火烧开后,中火炖熬,不少于5个小时;
5.煮汤圆。清水煮汤圆,熟后加入原汤。
提丝发糕:如面条一样的发糕
发糕是我们生活中一道常见的甜品,是由米面发酵制成。而“江北提丝发糕”采用麦面,形状像根根面条。
1930年左右,江北城下横街有一家馆子叫包席馆,老板叫李九江。他既是老板又是厨师。他有一道甜品,人称“江北提丝发糕”。
建国后,李九江进了江北区饮食服务公司,江北提丝发糕也就成了饮食公司的著名小吃。
1984年,重庆市饮食服务公司举办“重庆名小吃操作表演赛”。提丝发糕因制作精良,味美而风格独特,评为重庆市“名特小吃”。从此,提丝发糕声名远播,成为川菜系中著名的甜品。
制作技巧
1.发面。先将水、白糖、老面搅合均匀,加面粉揉熟发酵;
2.蒸丝。将发好的面用面粉或豆粉作扑粉,加苏打揉匀,再将面擀薄,刷上边化油,卷成筒,又擀成薄平饼再刷上边化油,又卷成筒状,搓成条,切成丝,蒸约7分钟,取出稍冷成糕丝;
3.炒制。锅内放边化油,烧七成熟,下糕丝轻翻炒,至猪油浸透后,加白糖翻炒,再把白芝麻面、蜜桂花用筷子轻轻合匀起锅。
毛哥老鸭汤:清补“妙药”
重庆的夏季气候炎热多雨,暑热夹湿,常使人脾胃受困,食欲不振。来一碗酸萝卜老鸭汤,不仅酸爽开胃,也能大补虚劳、清热健脾。
《名医别录》中称鸭肉为“妙药”,是滋补上品。民间亦有“大暑老鸭胜补药”的说法。选鸭很关键,要选择2年以上的老鸭。
此外,泡萝卜也很讲究。据一位姜姓老江北说,泡萝卜主要就是泡菜水,江北人制泡萝卜都会到左邻右舍“讨要”一碗(500-1000克)老盐水,然后用该水做母子,逐渐培养出一坛泡菜水。萝卜头年入冬前后泡下,次年5、6月食用。
制作技巧
1.备料。将鸭子剁成3厘米块,沸水去血沫。泡酸萝卜切成薄片、泡姜切丝;
2.炒料。放油烧热,投入花椒、姜块爆香,放入鸭块爆炒,至鸭肉收缩,加入料酒煸炒至水分干,下泡姜丝、泡酸萝卜同炒,随后加入鲜汤;
3.炖汤。将鸭块汤转入炖锅,放入一小勺猪油,以小火炖70分钟。下胡椒粉等调味即可。
麻辣毛肚火锅:重庆火锅的起源
坐在四四方方的八仙桌上,夹起牛毛肚、黄喉等食材短暂汆烫后,口腔瞬间感受到牙齿发力后的爽脆,让人上瘾。午餐肉、莲藕等平民食材在火锅中相逢,化腐朽为神奇。
江北的麻辣毛肚火锅是重庆火锅的起源。
现在的江北嘴曾是纤夫脚力最为集中的区域,也是重庆北面地区牲口贩运宰杀的集散地。
明清时期,刘家台有个叫杀牛场的屠宰场,牲口内脏卖不起价,常被丢入嘉陵江中。纤夫脚力们见其可惜,将其打捞起来。清洗干净后,在河滩上捡几块鹅卵石,架起柴火,支起铁锅,配以自创辛辣汤料,煮成一锅。
这被大家称为“大杂烩”。一些商贩见其有利可图,便在码头上做起简易火锅生意,将毛肚等牛下水,生切成薄片摆在8个菜品不同的碟子里。商贩在挑子的一头放上泥巴小炉,上置一只铁盆,隔成小格,盆中翻滚着麻辣鲜香的牛油卤汁。另一头则是切装好的8个菜碟,边走边叫,招揽食客。这就是重庆火锅的原型。
制作技巧
1.制料。炒锅内下牛油烧热,放入豆瓣炒酥,加入葱段、青蒜段、姜末等炒香,下牛肉汤烧沸,改旺火,放入料酒、豆豉、醪糟汁等烧沸,撇尽浮沫即可;
2.味碟。将香油、味精、食盐、蒜泥等调成味碟;
3.配菜。将牛毛肚、牛肝等切片涮入锅中,配味碟食用。
来源:重庆江北区团委
主编:潘登云、熊伟 | 编辑:梦雅
图片来源于网络 |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走遍重庆大街小巷,走进重庆卡卡角角(ka'ka'guo'guo)!欢迎关注:重庆卡卡角角
发表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